沧海忽惊龙穴露,广寒犹想凤笙归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景象,用生动的比喻传递出世事无常与人生感慨。
1. "沧海忽惊龙穴露"
像电影特效一样,原本深藏海底的龙宫突然暴露在世人眼前,暗喻生活中那些隐藏的真相或重大变故会突然显现。用"龙穴"象征神秘不可知的力量,"忽惊"二字传递出意外和震撼感,就像我们突然发现某个长期隐藏的秘密时的冲击感。
2. "广寒犹想凤笙归"
把月亮(广寒宫)想象成留有凤凰仙乐记忆的地方,表达对逝去美好事物的追念。"凤笙"这种仙界乐器暗示已经消逝的珍贵时刻,而"犹想"透着一种明知不可得却仍忍不住回忆的惆怅,就像我们深夜想起童年欢乐时的 bittersweet(苦乐参半)感受。
两句通过空间对比(海底龙穴 vs 天上月宫)和动静反差(突然暴露 vs 绵长追忆),形成戏剧性的张力。核心魅力在于用神话意象包裹人类共通的体验:前句说"命运无常",后句说"怀念永恒",就像突然遭遇重大变故时,人往往同时经历震惊与怀旧的双重情绪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