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学者未始不为道,而至者鲜焉;非道之于人远也,学者有所溺焉尔。
修顿首白,先辈吴君足下。前辱示书及文三篇,发而读之,浩乎若千万言之多,及少定而视焉,才数百言尔。非夫辞丰意雄,沛然有不可御之势,何以至此!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,此好学之谦言也。
修材不足用于时,仕不足荣于世,其毁誉不足轻重,气力不足动人。世之欲假誉以为重,借力而后进者,奚取于修焉?先辈学精文雄,其施于时,又非待修誉而为重,力而后进者也。然而惠然见临,若有所责,得非急于谋道,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?
夫学者未始不为道,而至者鲜焉;非道之于人远也,学者有所溺焉尔。盖文之为言,难工而可喜,易悦而自足。世之学者往往溺之,一有工焉,则曰:“吾学足矣”。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,曰:“吾文士也,职于文而已。”此其所以至之鲜也。昔孔子老而归鲁,六经之作,数年之顷尔。然读《易》者如无《春秋》,读《书》者如无《诗》,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?圣人之文虽不可及,然大抵道胜者,文不难而自至也。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,荀卿盖亦晚而有作。若子云、仲淹,方勉焉以模言语,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。后之惑者,徒见前世之文传,以为学者文而已,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。此足下所谓“终日不出于轩序,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”者也,道不足也。若道之充焉,虽行乎天地,入于渊泉,无不之也。
先辈之文浩乎沛然,可谓善矣。而又志于为道,犹自以为未广,若不止焉,孟、荀可至而不难也。修学道而不至者,然幸不甘于所悦,而溺于所止。因吾子之能不自止,又以励修之少进焉。幸甚!幸甚!修白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话的意思是:学习的人一开始都是为了追求真理(“道”),但真正能学到的人却很少。这不是因为真理离人太远,而是因为学习者常常被其他东西迷惑,分心了。
用大白话解释就是:
好比一群人说要爬山看日出(追求真理),结果半路上有人被野果吸引去摘果子,有人被蝴蝶引去追着玩,最后真正爬到山顶看到日出的人很少。不是日出难见,而是大家被路上各种好玩的东西带偏了。
这句话的精髓在于:
1. 指出人的通病——初心很好,但容易半路跑偏。就像现在很多人说要读书学习,结果手机一刷就是一晚上。
2. 强调专注的重要性。真理并不神秘,就像山顶的日出一直在那儿,关键看你能否不被干扰地坚持走到最后。
3. 用“鲜(少)”和“溺(沉迷)”的对比,生动揭示了失败原因不在目标太难,而在自身定力不够。
生活中常见的例子:
• 想健身却总被美食诱惑
• 计划写作业却忍不住刷短视频
• 创业时被各种快钱项目带偏方向
这句话的魅力在于用爬山看日出的简单比喻,说透了坚持初心不易的深刻道理,既接地气又引人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