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予以不到为恨,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话讲的是一个人心态的转变过程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"从遗憾到满足"的成长故事。
前半句"始予以不到为恨"像在说:刚开始的时候,我总因为达不到目标而特别懊恼。就像现在很多人,考试没考好、工作没晋升就会一直钻牛角尖,把这种"没得到"变成心里的一根刺。
后半句"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"笔锋一转:但现在终于放下了这些执念,反而实现了当初的愿望。这里的巧妙在于,不是直接说"我成功了",而是强调"放下执念后自然达成",就像手里攥紧的沙子,握得越紧漏得越多,松开手反而能捧住更多。
整句话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,它用短短十几个字就讲透了一个人生哲理:很多时候,我们越是执着于某个结果,反而离目标越远;当学会与遗憾和解,心态平和了,想要的反而会水到渠成。这种"放下即得到"的智慧,放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。
刘禹锡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