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人处之,思出常格;禅子处之,遇境而寂;忧人处之,百虑冰息。

出自 唐代 刘禹锡 《洗心亭记》

  天下闻寺数十辈,而吉祥尤章章。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。始予以不到为恨,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。既周览赞叹,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。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,即之四顾,远迩细大,杂然陈乎前,引人目去,求瞬不得。

  征其经始,曰僧义然。啸侣为工,即山求材。槃高孕虚,万景坌来。词人处之,思出常格;禅子处之,遇境而寂;忧人处之,百虑冰息。鸟思猿情,绕梁历榱。月来松闲,雕缕轩墀。石列笋虡,藤蟠蛟螭。修竹万竿,夏含凉飔。斯亭之实录云尔。

  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:“既志之,盍名之以行乎远夫!”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,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,故名洗心。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,刘某记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用三种不同身份的人面对同一情境时的反应,揭示了"环境能塑造心境"的深刻道理,就像三棱镜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。

第一类"词人"代表创作者。当诗人处在特定环境时,思维会突破常规框架,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迸发新鲜灵感。好比现代作家去海边度假,看着海浪突然想出绝妙比喻。

第二类"禅子"指修行者。他们遇到任何环境都能保持内心宁静,像镜子照物不留痕。就像经验丰富的瑜伽师,无论在嘈杂地铁还是安静禅房,都能即刻进入冥想状态。

第三类"忧人"是普通烦恼者。他们进入这个环境后,所有焦虑像冰块遇到阳光般消融。好比现代人走进森林浴,都市压力自然消散。

三组对比精妙之处在于:同样的环境,因人心境不同产生三种化学反应——激发创造力、修炼平常心、治愈负面情绪。这提醒我们:环境是客观的,但我们可以选择用它来滋养自己最需要的部分,就像同一片花园,园丁看土壤、画家看色彩、孩子只看哪朵花最漂亮。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