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萋萋,没马蹄。

出自 唐代 岑参 《西亭子送李司马》

高高亭子郡城西,直上千尺与云齐。
盘崖缘壁试攀跻,群山向下飞鸟低。
使君五马天半嘶,丝绳玉壶为君提。
坐来一望无端倪,红花绿柳莺乱啼,千家万井连回溪。
酒行未醉闻暮鸡,点笔操纸为君题。
为君题,惜解携。草萋萋,没马蹄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“草萋萋,没马蹄”用最朴实的画面传递了生动的自然之美和时光流逝的意境。

1. 画面感极强:
“草萋萋”三个字立刻让人联想到一片茂密青草在风中摇曳的景象,“萋萋”不是简单的“茂盛”,而是带着柔软的生命力,仿佛能摸到草叶的触感;“没马蹄”更妙——草长得太高,连马的蹄子都被淹没了。不用直接说“草很高”,而是通过马蹄被淹没的动态细节,让读者自己想象出草原的辽阔和野性。

2. 暗藏时光与行旅:
马蹄的出现悄悄点出“有人经过”。可能是旅人、将士或游子,但作者不直接写人,只留下马蹄的痕迹,让人联想:是谁路过?为何匆匆?这种留白让简单的画面有了故事感。同时,茂盛的草也暗示季节(可能是春夏),而“没马蹄”的细节又让人想到时间流逝——草木无声生长,掩盖了曾经的足迹。

3. 音韵的节奏美:
“草萋萋”(三声平缓)像风吹草浪的轻柔,“没马蹄”(短促有力)像马蹄踏过的顿挫,读起来有轻有重,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和草叶摩挲的沙沙声。这种语言节奏和画面内容完美契合。

总结:
短短六个字,没有华丽辞藻,却用精准的细节(草的高度、马蹄的痕迹)和留白的手法,把自然界的生机与人类的渺小、时光的永恒融为一体。它像一帧电影镜头:镜头压低,只见风吹草浪中,一只马蹄时隐时现——所有的意境和情感,都藏在这个镜头里。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