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发西风,折腰五斗,不应堪此。

出自 宋代 辛弃疾 《水龙吟·老来曾识渊明》

老来曾识渊明,梦中一见参差是。觉来幽恨,停觞不御,欲歌还止。白发西风,折腰五斗,不应堪此。问北窗高卧,东篱自醉,应别有,归来意。
须信此翁未死,到如今凛然生气。吾侪心事,古今长在,高山流水。富贵他年,直饶未免,也应无味。甚东山何事,当时也道,为苍生起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清高文人面对现实压力时的矛盾心理,用三个画面道尽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。

"白发西风"用秋景喻人生——一位头发花白的文人站在萧瑟秋风中,这个画面瞬间让人感受到岁月流逝、壮志未酬的苍凉。西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代表肃杀之气,暗示着外界环境的严酷。

"折腰五斗"用典故说现实——借用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典故,但这里用"折腰"二字生动表现了为生存不得不低头妥协的窘迫。五斗米是古代低级官员的俸禄,代表勉强糊口的微薄收入。

"不应堪此"是内心呐喊——前两句积累的情绪在这里爆发,用白话来说就是"我本不该沦落至此啊!"既有对现实的不满,又带着文人特有的清高自持,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撕扯感特别能引发共鸣。

整句话的魅力在于:它把读书人"既要面子又要生存"的普遍困境,用三个镜头就拍成了微电影。秋风中的白发是沧桑画面,弯腰领俸禄是动作特写,最后一声叹息是内心独白,每个现代职场人可能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某刻的影子。

辛弃疾
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