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鸿飞急觉秋尽,邻鸡鸣迟知夜永。

出自 唐代 白居易 《晚秋夜》

译文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,急速的由北向南飞去;邻居的鸡啼推迟因为它知道昼短夜长。

注释塞鸿:塞外的鸿雁。

赏析诗人将描写的对象转向动物,塞外飞鸿,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,疾速地飞过长空,由北向南,感到晚秋已尽,昼短夜长,邻居的鸡啼也推迟,此句以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,以觉秋尽对知夜永,以反衬晚秋夜的寒冷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两种自然现象,通过对比巧妙地传递出季节变换和长夜漫漫的感受。

前半句"塞鸿飞急觉秋尽":
我们看到塞外的大雁急匆匆地南飞,这个景象让人突然意识到秋天就要结束了。"飞急"二字特别生动,既写了大雁匆忙的飞行姿态,又暗示了季节更替的紧迫感。就像我们突然看到落叶纷飞时,会惊呼"啊,秋天快过去了"一样。

后半句"邻鸡鸣迟知夜永":
邻居家的公鸡比往常叫得晚,让人察觉到夜晚变得漫长了。这里用鸡鸣的延迟,巧妙地反映出冬至前后夜长昼短的自然规律。就像冬天我们睡醒时发现天还没亮,会感叹"夜真长啊"。

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:
1. 用常见的动物行为(雁飞、鸡鸣)来表现抽象的时间变化
2. 通过"急"和"迟"的对比,形成强烈的画面感
3. 让读者从细微的自然现象中体会到季节变迁
4. 没有直接说"秋天将尽、冬夜漫长",而是让我们通过观察动物来自己感受

就像现代人看到第一片雪花知道冬天来了,古人也是通过这些自然界的"小信号"来感知季节变化的。诗人把这种生活观察写得既准确又优美,让我们读着诗句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秋去冬来的意境。

白居易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