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门闻号啕,幼子饥已卒。

出自 唐代 杜甫 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

译文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,我那小儿子,已活活饿死!

注释号啕:啼哭呼喊;放声大哭。

赏析此句以极其直接、朴素的语言,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碎的惨景,是乱世中悲剧的缩影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:父亲刚踏进家门,就听见全家人的痛哭声,原来年幼的孩子已经活活饿死了。

为什么震撼人心?
1. 画面极强:短短十个字,像电影镜头——"入门"是动作,"闻号啕"是声音,"幼子饥已卒"是残酷结果。读者瞬间被拉进那个绝望的现场。
2. 反差残忍:孩子本该是家庭希望,却因"饥"(贫穷)而死;父亲可能在外拼命谋生,回家面对的却是最坏的结局。这种无力感直戳人心。
3. 留白艺术:没说孩子怎么挣扎、家人如何悲痛,但"号啕"二字已让读者自己想象出撕心裂肺的画面,比详细描写更有冲击力。

背后的深意
表面写家庭悲剧,实际揭露了古代底层人民的苦难。孩子饿死不是意外,而是社会黑暗的必然结果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,让读者从一家之痛感受到千万百姓的生存艰难。

语言魅力
没有华丽辞藻,用词朴素如白话("幼子""饥""卒"都是日常词汇),但组合起来字字带血。证明好诗句不需要堆砌典故,真实的情感本身就有力量。

现代启示
今天读来依然动人,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共情的核心——对生命逝去的痛惜,对不公社会的愤怒。这种超越时代的共鸣,正是经典的力量。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