驱鸡上树木,始闻叩柴荆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场景,用极简的笔触传递出宁静中的惊喜。
"驱鸡上树木"生动刻画了农家日常——主人挥手赶鸡,鸡扑棱着翅膀飞上树枝。这个动作既点明了乡村环境,又暗含黄昏时分的闲适(傍晚农户常赶鸡归巢)。"上树木"的写法比"上树"更显质朴,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"始闻叩柴荆"笔锋一转:正当专注赶鸡时,突然听到柴门轻响。"始闻"二字精妙,既是时间顺序(赶鸡之后),又暗含"这才注意到"的意外感。荆条编织的柴门发出窸窣声响,不写人至而人已至,留给读者想象空间。
最妙的是两个画面的衔接:前句的喧闹(鸡飞)与后句的轻响(门叩)形成反差,用动态衬托静谧。就像电影镜头突然切换,从树梢摇到院门,让人好奇:是谁踏着暮色来访?这种留白让二十个字的小场景充满故事性,平淡中见诗意。
杜甫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