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寺驮经马,元从竺国来。
龙脊贴连钱,银蹄白踏烟。
无人织锦韂,谁为铸金鞭。
腊月草根甜,天街雪似盐。
未知口硬软,先拟蒺藜衔。
忽忆周天子,驱车上玉山。
鸣驺辞凤苑,赤骥最承恩。
此马非凡马,房星本是星。
向前敲瘦骨,犹自带铜声。
大漠沙如雪,燕山月似钩。
何当金络脑,快走踏清秋。
饥卧骨查牙,粗毛刺破花。
鬣焦珠色落,发断锯长麻。
西母酒将阑,东王饭已干。
君王若燕去,谁为拽车辕?
赤兔无人用,当须吕布骑。
吾闻果下马,羁策任蛮儿。
飂叔去匆匆,如今不豢龙。
夜来霜压栈,骏骨折西风。
催榜渡乌江,神骓泣向风。
君王今解剑,何处逐英雄?
内马赐宫人,银鞯刺麒麟。
午时盐坂上,蹭蹬溘风尘。
批竹初攒耳,桃花未上身。
他时须搅阵,牵去借将军。
宝玦谁家子,长闻侠骨香。
堆金买骏骨,将送楚襄王。
香幞赭罗新,盘龙蹙蹬鳞。
回看南陌上,谁道不逢春?
不从桓公猎,何能伏虎威?
一朝沟陇出,看取拂云飞。
唐剑斩隋公,拳毛属太宗。
莫嫌金甲重,且去捉颴风。
白铁锉青禾,砧间落细莎。
世人怜小颈,金埒畏长牙。
伯乐向前看,旋毛在腹间。
只今掊白草,何日蓦青山?
萧寺驮经马,元从竺国来。
空知有善相,不解走章台。
重围如燕尾,宝剑似鱼肠。
欲求千里脚,先采眼中光。
暂系腾黄马,仙人上彩楼。
须鞭玉勒吏,何事谪高州?
汉血到王家,随鸾撼玉珂。
少君骑海上,人见是青骡。
武帝爱神仙,烧金得紫烟。
厩中皆肉马,不解上青天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匹从古印度(竺国)驮着佛经来到中国寺庙(萧寺)的马,画面感极强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:
1. 文化使者形象
用"驮经马"这个具体意象,生动表现了佛教东传的历史。马不再是普通牲畜,而是化身文化传播的象征,让人联想到丝绸之路上经书运输的艰辛历程。
2. 时空的巧妙压缩
前句"萧寺"(中国寺庙)与后句"竺国"(古印度)形成地理跨越,通过一匹马的行程,把佛教传播的千年历程浓缩成两个镜头,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。
3. 留白的艺术
诗句只说马"从竺国来",却不提路途险阻、传经故事。这种留白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玄奘取经等历史故事,用具体物象唤起更宏大的文化记忆。
这种写法就像现在用"一辆载着咖啡豆的卡车"来暗示中外贸易——通过一个小切口,展现宏大的文明交流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