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贵已经春梦后,典刑犹见靖康前。

出自 金朝 元好问 《西园》

兴定庚辰八月中作
西园老树摇清秋,画船载酒芳华游。
登山临水祛烦忧,物色无端生暮愁。
百年此地旃车发,易水迢迢雁行没。
梁门回望绣成堆,满面黄沙哭燕月。
荧荧一炬殊可怜,膏血再变为灰烟。
富贵已经春梦后,典刑犹见靖康前。
当时三山初奏功,三山宫阙云锦重。
璧月琼枝春色里,画栏桂树雨声中。
秋山秋水今犹昔,漠漠荒烟送斜日。
铜人携出露盘来,人生无情泪沾臆。
丽川亭上看年芳,更为清歌尽此觞。
千古是非同一笑,不须作赋拟阿房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大白话讲,就是在说:富贵生活就像一场美梦,醒来就没了;但前人留下的精神风骨,历经岁月依然清晰可见。

前半句“富贵已经春梦后”用了个巧妙的比喻——把荣华富贵比作春天做的梦。春天梦往往美好却短暂,暗指钱财地位都是过眼云烟。就像我们现在突然中大奖,狂欢几天后生活还是会回归平常。

后半句“典刑犹见靖康前”的“典刑”不是指刑罚,而是指典范、榜样。靖康是北宋灭亡的年号,这里代指灾难性变故。意思是即便遭遇巨大变故,前人树立的精神标杆(比如爱国、诚信等品质)依然像路标一样立在那里,不会被时间冲垮。

整句诗的精髓在于用“春梦”的虚幻对比“典范”的永恒,提醒我们:物质享受靠不住,但精神财富能穿越时空。就像现在人可能记不住某个古代富豪,但会永远记得岳飞的精忠报国。这种对比既生动又有哲理,让人读完后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选择。

元好问
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