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月,越围吴,赵孟降于丧食。

出自 先秦 左丘明 《左传·哀公》

  二十年春,齐人来征会。夏,会于廪丘。为郑故,谋伐晋。郑人辞诸侯,秋,师还。

  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:“不改,必亡。”弗听。出居于艾。遂適楚。闻越将伐吴。冬,请归平越,遂归。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。吴人杀之。

  十一月,越围吴,赵孟降于丧食。楚隆曰:“三年之丧,亲暱之极也。主又降之,无乃有故乎?”赵孟曰:“黄池之役,先主与吴王有质,曰:‘好恶同之。’今越围吴,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,非晋之所能及也,吾是以为降。”楚隆曰:“若使吴王知之,若何?”赵孟曰:“可乎?”隆曰:“请尝之。”乃往。先造于越军,曰:“吴犯间上国多矣,闻君亲讨焉,诸夏之人莫不欣喜,唯恐君志之不从。请入视之。”许之。告于吴王曰:“寡君之老无恤,使陪臣隆敢展谢其不共。黄池之役,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齐盟,曰:‘好恶同之。’今君在难,无恤不敢惮劳。非晋国之所能及也,使陪臣敢展布之。”王拜稽首曰:“寡人不佞,不能事越,以为大夫忧。拜命之辱。”与之一箪珠,使问赵孟曰:“句践将生忧寡人,寡人死之不得矣。”王曰:“溺人必笑,吾将有问也。史黯何以得为君子?”对曰:“黯也进不见恶,退无谤言。”王曰:“宜哉。”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,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:

背景故事
当时吴国和越国打仗(就像两个邻国打架),越国在十一月包围了吴国。这时候晋国的贵族赵孟(人名)正在为亲人服丧(古代亲人去世要守孝,饮食简朴)。他听说吴国被围,立刻降低自己的丧期伙食标准(本应吃素淡食物,但他吃得比丧礼要求还简单)。

背后的深意
1. 政治敏感:赵孟表面上在守孝,实际密切关注国际局势。一听说吴国危急,马上用"降低丧食标准"的动作表态——暗示晋国该插手救援吴国了。
2. 古人智慧:当时贵族不能直接说"该打仗了",就用生活细节传递信号,既守住了礼仪规矩,又表达了态度,堪称古代高级职场话术。
3. 历史伏笔:后来晋国确实出兵救吴,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,其实埋着大国博弈的线索。

为什么精彩
- 像看谍战片:表面是吃饭的小事,暗藏国际博弈
- 用生活细节说大事:比直接写"赵孟主张出兵"更生动
- 留白艺术:没说结局,但懂历史的人能脑补后续风云

这种写法就像现在用"朋友圈发特定歌词"来暗示心情,古人早玩透了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