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;冕而前旒,所以蔽明;黈纩充耳,所以塞聪。

出自 两汉 东方朔 《答客难》

译文水如果太清,就没有鱼了;人如果太精明,就没有伙伴了。做君主的头戴前后垂帘的帽子,是用来遮蔽视线的;用黄色的丝绵塞住耳朵,是用来减弱听觉的。

注释前旒: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。黈纩:黄绵所制的小球。塞聪:谓塞住耳朵,示不外听。

赏析这句话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,阐述了过度追求纯净或精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,并强调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保持适当的谦逊和宽容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古话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比喻,讲的是为人处世需要适度包容的道理。

前半句"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"就像说:如果养鱼的水干净得连一点微生物都没有,鱼反而活不下去;如果对人要求太严苛,盯着每个小缺点不放,最后会没人愿意跟你交往。就像现实生活中,谁都有小毛病,朋友间若总是斤斤计较,友谊就很难维持。

后半句用古代帝王礼冠的装饰作比:帝王帽子前垂的珠串(旒)会遮挡部分视线,两边挂的棉球(黈纩)会减弱听觉,这其实是故意设计的——提醒上位者不必事事看得太清楚、听得太明白,适当"装糊涂"才是智慧。就像现在管理团队,领导若对下属每个小失误都揪着不放,反而会打击积极性。

核心智慧在于:为人处世要把握分寸,就像琴弦不能绷得太紧。对他人保留适度的宽容空间,既是对人性的尊重,也是维系关系的润滑剂。这不是说要包庇错误,而是强调抓大放小,在原则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。这种思想在今天处理人际关系、团队管理时仍然非常实用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