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门回望绣成堆,满面黄沙哭燕月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:诗人从梁门(可能是城门或高处的建筑)回头望去,看到远处锦绣般的繁华景象堆叠如画;然而近处却是满面风沙、凄凉哭泣的燕地月色。两幅画面形成强烈反差。
核心魅力在于:
1. 空间对比:用"回望"连接两个世界,远处华丽如刺绣,近处荒凉如黄沙,像电影镜头切换。
2. 感官冲击:视觉上"绣成堆"的绚烂与触觉上"满面黄沙"的粗糙形成反差,月光本应浪漫却变成"哭"的意象。
3. 隐喻社会:表面写景,实则暗示繁华背后的民生疾苦,锦绣可能是权贵的奢靡,黄沙才是百姓的真实生活。
4. 情感张力:一个"哭"字把月亮拟人化,让无情的自然景物承载了人的悲怆,比直接写人哭泣更有感染力。
这种写法就像用手机拍下两张对比照片:一张是灯火辉煌的都市夜景,一张是工地民工沾满灰尘的脸,不用解释就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割裂感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