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恐重逢,明明相视更无语。

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《台城路·白狼河北秋偏早》

白狼河北秋偏早,星桥又迎河鼓。清漏频移,微云欲湿,正是金风玉露。两眉愁聚。待归踏榆花,那时才诉。只恐重逢,明明相视更无语。
人间别离无数,向瓜果筵前,碧天凝伫,连理千花,相思一叶,毕竟随风何处。羁栖良苦,算未抵空房,冷香啼曙。今夜天孙,笑人愁似许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复杂情感,像两个久别重逢的人面对面站着,明明有千言万语,却最终陷入沉默。

为什么动人?
1. 矛盾的真实感: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——心里装满话,真见面时反而说不出口。这种"近乡情更怯"的心理矛盾,让人瞬间共情。
2. 留白的艺术:诗人不直接写"多么思念",而是用"更无语"三个字,让读者自己脑补背后的故事:或许是遗憾,或许是生疏,又或是深情到极致反而无言。
3. 画面感极强:就像电影特写镜头,定格在两人对视的瞬间,所有情绪都藏在眼神里,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冲击力。

生活启示
这种"沉默的重量"其实存在于很多关系中——老友重逢、旧爱偶遇、与父母久别后的相见。它提醒我们:最浓烈的感情未必需要言语,有时沉默反而是最真实的表达。

纳兰性德
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