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东九月芦叶断,辽东小儿采芦管。

出自 唐代 岑参 《裴将军宅芦管歌》

辽东九月芦叶断,辽东小儿采芦管。
可怜新管清且悲,一曲风飘海头满。
海树萧索天雨霜,管声寥亮月苍苍。
白狼河北堪愁恨,玄兔城南皆断肠。
辽东将军长安宅,美人芦管会佳客。
弄调啾飕胜洞箫,发声窈窕欺横笛。
夜半高堂客未回,祗将芦管送君杯。
巧能陌上惊杨柳,复向园中误落梅。
诸客爱之听未足,高卷珠帘列红烛。
将军醉舞不肯休,更使美人吹一曲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辽东秋日图景,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。

1. 画面感极强
"九月芦叶断"像电影特写:秋风吹过辽东湿地,干枯的芦苇叶纷纷折断飘落。一个"断"字让读者仿佛听见清脆的咔嚓声,瞬间感受到北方秋天的萧瑟。

2. 童趣点亮苍凉
后句突然转入生活场景:当地孩子们正忙着采集芦苇杆。这种植物在当地可能被用来做芦笛、编筐或当柴火,平淡的劳动场景因"小儿"二字变得活泼,秋的寂寥顿时有了生机。

3. 隐藏的文化密码
看似白描的句子其实暗含智慧:芦苇叶枯黄易折的九月,正是茎秆成熟坚韧的采收季。孩子们的行为展现劳动人民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——在最恰当的时节获取自然馈赠。

4. 文字的音乐美
"辽东"重复出现形成韵律,像民歌的起兴手法。"叶断"的短促与"采芦管"的绵长形成节奏变化,读起来朗朗上口,即便不看文字也能感受到北方方言的质朴韵味。

这种将自然观察与人间烟火完美融合的写法,让读者在二十个字里同时看到风景、听到声音、感受到季节更替的生活智慧,正是汉语言凝练之美的典范。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