陇头远行客,陇上分流水。

出自 唐代 高适 《登陇》

陇头远行客,陇上分流水。
流水无尽期,行人未云已。
浅才通一命,孤剑适千里。
岂不思故乡?从来感知己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行旅的苍凉画面,可以拆解为两个动态场景:

"陇头远行客"——在黄土高原的山脊上,一个孤独的旅人正艰难跋涉。"陇头"指代西北荒凉的高地,用地理特征暗示旅途艰辛;"远行客"三字既点明身份,又通过"远"字拉开距离感,让人联想到游子漂泊的无助。

"陇上分流水"——山脊上的溪流在此处分道扬镳。这个自然景象被诗人捕捉为人生隐喻:就像水流必然分离,人与人的聚散同样不由自主。分流的溪水与独行的旅人形成镜像,自然景观与人类命运在此产生共鸣。

全句妙在将地理特征转化为情感符号:陇头的荒凉烘托游子的孤寂,分流的溪水暗示人生的别离。二十个字里没有直接抒情,却通过白描手法让读者看到天地苍茫间人类的渺小与无奈,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比直白的伤感更有感染力。

高适

高适(704—765年),字达夫,一字仲武,渤海蓨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宋城(今河南商丘睢阳)。安东都护高侃之孙,唐代大臣、诗人。曾任刑部侍郎、散骑常侍,封渤海县侯,世称高常侍。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,卒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作为著名边塞诗人,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有文集二十卷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