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作散仙应有以,曾看东海变桑田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超脱凡俗的“散仙”形象,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。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:
1. 洒脱的人生境界
“呼作散仙”不是真的神仙,而是比喻活得自在如神仙的人。这种人不受世俗规则束缚,像云中野鹤般逍遥。就像现代人常说的“生活家”——他们不一定富贵,但总能把日子过出诗意。
2. 沧桑变化的智慧
“东海变桑田”用大自然巨变(大海变成陆地)比喻人间无常。就像我们今天看三十年前的老照片,高楼起、故人散,才懂时间的力量。散仙的特别之处在于,他不仅是变化的见证者,更是以平和心态接纳变化的人。
整句诗的精髓在于:用神仙般的姿态活在凡间,用沧海桑田的胸怀看待得失。这种既超脱又通透的生活智慧,正是它能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的原因。
白居易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