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此花不遭小吏,终委诸山谷,亦何异怀才之士,未会明主,摈于林薮邪!

出自 唐代 岑参 《优钵罗花歌》

参尝读佛经,闻有优钵罗花,目所未见。天宝景申岁,参忝大理评事,摄监察御史,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。自公多暇,乃刀府庭内,栽树种药,为山凿池。婆娑乎其间,足以寄傲。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,云得之于天山之南。其状异于众草,势巃嵸如冠弁。嶷然上耸,生不傍引,攒花中折,骈叶外包,异香腾风,秀色媚景。因赏而叹曰,尔不生于中土,僻在遐裔,使牡丹价重,芙蓉誉高,惜哉!夫天地无私,阴阳无偏,各遂其生,自物厥性,岂以偏地而不生乎,岂以无人而不芳乎?适此花不遭小吏,终委诸山谷,亦何异怀才之士,未会明主,摈于林薮邪!因感而为歌,歌曰:

白山南,赤山北。
其间有花人不识,绿茎碧叶好颜色。
叶六瓣,花九房。
夜掩朝开多异香,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。
移根在庭,媚我公堂。
耻与众草之为伍,何亭亭而独芳。
何不为人之所赏兮,深山穷谷委严霜。
吾窃悲阳关道路长,曾不得献于君王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用花比喻人才,讲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:一朵美丽的花如果没被官员发现,最终只能凋零在山谷里,这和那些有才华的人没遇到赏识自己的领导,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草野丛林,又有什么区别呢?

作者用"花"和"才士"作对比,把抽象的人才埋没问题变得特别形象。就像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有才华的素人,如果没被算法推荐或伯乐发现,再好的作品也可能石沉大海。其中"小吏"和"明主"的对比很巧妙——不是人才不行,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;"委诸山谷"和"摈于林薮"的相似结局更突出了这种无奈感。

这句话打动人的地方在于,它道破了古今中外怀才不遇者的共同困境:机遇和平台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才华本身。就像现在常说的"是金子总会发光",但这句话残酷地指出:如果金子永远被埋在地下,其实和石头也没什么两样。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