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约近南山,寻一牛田,营五亩之宅,如举子结夏课时,聚书深读,时时酿酒为具,从宾客游,伸眉高谈,脱屣世事,览山川之胜概,考前世之遗迹,庶几乎不负古人者。
关中风土完厚,人质直而尚义,风声习气,歌谣慷慨,且有秦汉之旧。至于山川之胜,游观之富,天下莫与为比。故有四方之志者,多乐居焉。
予年二十许时,侍先人官略阳,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。时纨绮气未除,沉涵酒间。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。长大来,与秦人游益多,知秦中事益熟,每闻谈周、汉都邑,及蓝田、鄠、杜间风物,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。二三君多秦人,与余游,道相合而意相得也。常约近南山,寻一牛田,营五亩之宅,如举子结夏课时,聚书深读,时时酿酒为具,从宾客游,伸眉高谈,脱屣世事,览山川之胜概,考前世之遗迹,庶几乎不负古人者。然予以家在嵩前,暑途千里,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。清秋扬鞭,先我就道,矫首西望,长吁青云。
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、大官、高赀、华屋,皆众人所必争,而造物者之所甚靳,有不可得者。若夫闲居之乐,澹乎其无味,漠乎其无所得。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,人何所争,而造物者亦何靳耶?行矣诸君,明年春风,待我于辋川之上矣。
现代解析
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古代文人理想中的闲适生活,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:
1. 选址安家:主人公喜欢在靠近南山的地方找块有耕牛的田地,建个带五亩地的小院。南山象征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,"牛田"代表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。
2. 读书生活:像备考的学子一样专注读书,但不是为了考试,而是纯粹享受阅读的乐趣。把书房当作"夏季冲刺班",说明他对待知识是认真而沉浸的。
3. 社交娱乐:经常自酿美酒招待朋友,大家可以畅所欲言、高谈阔论。这种聚会不是现代的酒局应酬,而是志同道合者的思想交流。
4. 精神追求:完全抛开世俗烦恼(像脱掉鞋子一样轻松),去欣赏山水美景,探访历史遗迹。最后一句点明核心:这样生活,才算没有辜负古圣先贤教导的生活智慧。
精髓在于展现了中国文人向往的"耕读传家"生活方式——既有田园劳作的身体自由,又有诗书琴酒的精神享受,还能与知己分享,这种生活兼顾了物质简朴与精神富足。作者用"酿酒待客""伸眉高谈"等生动细节,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洒脱自在的生命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