渔舟之子来何所,物色相猜更问语。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桃源图》

神仙有无何渺茫,桃源之说诚荒唐。
流水盘回山百转,生绡数幅垂中堂。
武陵太守好事者,题封远寄南宫下。
南宫先生忻得之,波涛入笔驱文辞。
文工画妙各臻极,异境恍惚移于斯。
架岩凿谷开宫室,接屋连墙千万日。
嬴颠刘蹶了不闻,地坼天分非所恤。
种桃处处惟开花,川原近远蒸红霞。
初来犹自念乡邑,岁久此地还成家。
渔舟之子来何所,物色相猜更问语。
大蛇中断丧前王,群马南渡开新主。
听终辞绝共凄然,自说经今六百年。
当时万事皆眼见,不知几许犹流传。
争持酒食来相馈,礼数不同樽俎异。
月明伴宿玉堂空,骨冷魂清无梦寐。
夜半金鸡啁哳鸣,火轮飞出客心惊。
人间有累不可住,依然离别难为情。
船开棹进一回顾,万里苍苍烟水暮。
世俗宁知伪与真,至今传者武陵人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村场景,读起来像一幅动态的画卷:

1. "渔舟之子来何所"——
就像镜头突然对准一个划船归来的渔家少年,观众自然会好奇:这孩子从哪儿来?要到哪里去?诗人用"何所"这个疑问,瞬间拉近了读者与画面的距离,仿佛我们正站在岸边张望。

2. "物色相猜更问语"——
这里生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趣味。岸边的人打量着少年(物色),心里犯嘀咕(相猜),最终忍不住开口搭话(问语)。三个动作层层递进,把陌生人初次见面时那种既好奇又试探的心理,表现得活灵活现。

整句诗的魅力在于:
- 用最朴实的语言("来何所""问语")构建出电影般的场景
- 通过"猜"这个字精准捕捉人性——我们面对陌生人时总会先暗自揣度
- 留白的艺术:不写对话内容,反而让读者想象他们后续的交谈

就像今天我们在码头看见陌生渔船靠岸,也会下意识多看两眼,心里琢磨"这是哪来的船",可能还会上前问"今天收获怎么样"。诗人写的虽是古代场景,却道出了永恒的人情世故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