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萼夹城通御气,芙蓉小苑入边愁。

出自 唐代 杜甫 《秋兴八首》

译文十五年前我写《乐游园歌》,花萼楼、芙蓉园历历在目。

注释花萼:即花萼相辉楼。夹城:据《长安志》记载,唐玄宗开元二十年,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,经通化门,达南内兴庆宫,直至曲江芙蓉园。通御气: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,故曰“通御气”。芙蓉小苑:即芙蓉园。入边愁: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。

赏析诗人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,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“边愁”​,断送了“自古帝王州”​,在无限惋惜之中,隐含斥责之意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看似华美实则暗藏忧虑的画面,可以拆解成两部分来理解:

前半句"花萼夹城通御气"像电影镜头:花萼相辉的华丽城楼间,皇家仪仗浩浩荡荡穿行。"御气"既指皇帝出巡的排场,也暗含天地灵气流转的意境。诗人用盛开的"花萼"比喻宫城建筑的繁复精美,让人仿佛看到阳光下的琉璃瓦反射着金光,但"夹"字又透出几分逼仄感。

后半句"芙蓉小苑入边愁"笔锋突转:芙蓉盛开的精致园林里,突然渗入边疆战事的愁云。这里用"芙蓉"的娇艳反衬"边愁"的沉重,就像在生日宴会上突然接到坏消息。最妙的是"入"字,将无形的忧患写成能翻墙入园的实体,让奢华的宫苑瞬间蒙上阴影。

两句合起来看,诗人用鲜花着锦的宫廷景象作画布,突然泼墨般染上战乱阴霾。这种强烈反差既展现盛唐表面的繁华,又揭示盛世下的隐忧,就像给镀金的时代拍X光片,让我们看到华美袍子里的虱子。不需要直接说"国家危矣",用"芙蓉"与"边愁"的碰撞,就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不安。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