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风吹白茅,野火烧枯桑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荒原上充满动感的自然景象,用最朴实的元素传递出强烈的生命力。
"长风吹白茅"中,风不是轻柔的,而是"长风"——持续有力的风,吹得整片白茅草起伏如浪。这里没有精致的花草,只有野生的白茅,反而凸显出大自然的原始力量。诗人用"白"这个颜色词,让人仿佛看到阳光下茅草反光的画面,简单却明亮。
"野火烧枯桑"更显震撼。野火不是灾难的象征,而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,枯桑虽然干枯,但在火中完成生命的蜕变。一个"烧"字让静态的画面突然有了声响和温度,枯与火的对比形成奇特的张力。
两句话看似在写荒凉,实则暗含生机:风是流动的空气,火是重生的开始。诗人用最粗糙的笔触——风、茅、火、桑,就勾勒出大地呼吸的节奏。这种写法就像用炭笔速写,不求精细,但求抓住景物最本质的律动,让读者能直接从文字中感受到野性的力量。
岑参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