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行到京口,正是桃花时。
出自 唐代 岑参 《送王大昌龄赴江宁》
对酒寂不语,怅然悲送君。明时未得用,白首徒攻文。
泽国从一官,沧波几千里。
群公满天阙,独去过淮水。
旧家富春渚,尝忆卧江楼。
自闻君欲行,频望南徐州。
穷巷独闭门,寒灯静深屋。
北风吹微雪,抱被肯同宿。
君行到京口,正是桃花时。
舟中饶孤兴,湖上多新诗。
潜虬且深蟠,黄鹄举未晚。
惜君青云器,努力加餐饭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:当你(君)走到京口这个地方时,恰好赶上桃花盛开的季节。
1. 时间与地点的巧妙结合
“京口”是古代地名(今江苏镇江),而“桃花时”点明了春天三四月的景象。诗人用具体的地点加上桃花盛开的季节,瞬间让人联想到京口被粉红桃花笼罩的明媚春光,画面鲜活。
2. 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
“正是”二字很关键——它暗含一种“恰好遇见美好”的惊喜感。仿佛在说:你这一路辛苦奔波,但命运给了你一个温柔的补偿——刚到目的地,就撞上最美的时节。这种偶然的浪漫,让平凡的行程多了诗意。
3. 桃花的象征意义
桃花在中国文化里不仅是风景,还代表生机、机遇或短暂的美好。诗人不说“柳树时”“梅花时”,偏偏选桃花,可能暗示此刻的相遇珍贵却易逝,让人更想珍惜眼前。
4. 为什么打动人心?
它用最朴实的语言,把“赶路”和“花开”两个日常片段拼接在一起,让读者感受到:人生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美丽,往往藏在最普通的时刻里。就像今天有人匆匆上班,一抬头发现路边的树突然开满了花——诗句捕捉的正是这种微小却动人的共鸣。
岑参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