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哀愁的夜晚场景,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感受它的魅力:
1. 声音画面感
"箫声咽"一开篇就让我们听到呜咽的箫声,像是有人在低声哭泣。这种声音立刻营造出悲伤的氛围,不需要任何解释,读者就能感受到情绪。
2. 人物故事性
"秦娥梦断"四个字暗藏着一个女子的伤心故事:她可能是被箫声惊醒,也可能是从美梦中突然回到残酷现实。一个"断"字生动表现出好梦被打碎的瞬间,让人好奇她究竟经历了什么。
3. 环境烘托
"秦楼月"点明了地点和时间——月光下的楼阁。月光在中国古诗中常代表思念,与呜咽的箫声、破碎的梦境组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,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孤独、思念或失落的情绪。
这句诗的精妙在于用最简练的文字(仅13个字),同时调动了听觉(箫声)、视觉(月光)和心理感受(梦断),像电影镜头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情感场景。即使不了解具体典故,现代读者也能通过这些意象感受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。
李白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