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之,则曰: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,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,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
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话讲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很微妙的心理:人们总爱比较,比着比着就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羞耻或奉承。
举个例子:当你要向别人请教时,如果对方年龄、资历和你差不多,心里就会犯嘀咕——"我向他低头岂不是很丢脸?"(位卑则足羞);如果对方地位比你高很多,又容易变成无脑吹捧,生怕说错话(官盛则近谀)。就像生活中问路,对同龄人不好意思开口,对领导又过度恭敬。
作者用短短26个字,精准戳中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:既放不下面子平等交流,又控制不住对权威的过度迎合。这种心理至今仍在影响我们——刷朋友圈时会嫉妒同龄人的成就,见到大人物又容易卑躬屈膝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交流应该放下比较心,既不妄自菲薄,也不阿谀奉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