袅袅城边柳,青青陌上桑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城郊图景,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鲜活的生命力。
前半句"袅袅城边柳"像镜头特写:城墙边的柳枝柔软细长,随风轻轻摇摆。"袅袅"二字让人仿佛看到枝条像少女的腰肢一样轻盈舞动,连无形的风都变得可视了。这里用动态的柳枝暗示着整个城墙都笼罩在春风的温柔中。
后半句"青青陌上桑"把视线转向田间小路,桑树新叶青翠欲滴。"青青"比单纯说"绿色"更有层次感,让人想到初生桑叶那种带着水光的嫩绿。陌上(田间小路)这个地点选择很巧妙,既点出农桑场景,又给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。
两句对仗工整却毫不呆板:"城边"对"陌上"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田野的呼应,"柳"对"桑"两种植物一动一静。最妙的是用"袅袅"形容动态的柳,用"青青"定格静态的桑,就像摄影师同时捕捉了风的轨迹和植物的特写。全句不用一个"春"字,却通过植物状态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蓬勃的春意,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诗的智慧所在。
张仲素
张仲素(约769~819)唐代诗人,字绘之。符离(今安徽宿州)人,郡望河间鄚县(今河北任丘)。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,又中博学宏词科,为武宁军从事,元和间,任司勋员外郎,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,迁中书舍人。张仲素擅长乐府诗,善写思妇心情。如"袅袅城边柳,青青陌上桑。提笼忘采叶,昨夜梦渔阳"(《春闺思》),"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"(《秋闺思》),刻画细腻,委婉动人。其他如《塞下曲》等,语言慷慨,意气昂扬,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