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隐高唐去,枯苗待作霖。

出自 唐代 杜牧 《云》

东西那有碍,出处岂虚心。
晓入洞庭阔,暮归巫峡深。
渡江随鸟影,拥树隔猿吟。
莫隐高唐去,枯苗待作霖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简单的比喻道出了人们对及时援助的渴望,像久旱的禾苗等待雨水一样迫切。

前半句“莫隐高唐去”暗含劝诫:有能力的人(或资源)不要高高在上、袖手旁观。"高唐"原指云雨神话中的高台,这里象征远离现实的优越位置。后半句“枯苗待作霖”用田间常见的景象作比——干枯的秧苗急需救命雨,把抽象的社会期待转化为具象的自然画面,让人瞬间共情。

精髓在于:
1. 对比强烈:高高在上的云彩与匍匐在地的禾苗形成地位反差,凸显急迫性
2. 动态关系:一个"待"字点明被动等待的焦灼,暗示援助的主动权在"高唐"一方
3. 普世价值:超越具体朝代,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"上位者体恤弱势"的关怀

魅力在于用20个字完成了一场微型社会寓言,既保持诗的含蓄,又像民谣般直击人心。

杜牧
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诗人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