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,齐孝公伐我北鄙。

出自 先秦 左丘明 《展喜犒师》

  夏,齐孝公伐我北鄙,公使展喜犒师。使受命于展禽。

  齐侯未入竟,展喜从之。曰:“寡君闻君亲举玉趾,将辱于敝邑,使下臣犒执事。”齐侯曰:“鲁人恐乎?”对曰:“小人恐矣,君子则否。”齐侯曰:“室如县罄,野无青草,何恃而不恐?”对曰:“恃先王之命。昔周公、大公,股肱周室,夹辅成王,成王劳之而赐之盟。曰:‘世世子孙,无相害也。’载在盟府,太师职之。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,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,昭旧职也。及君即位,诸侯之望曰:‘其率桓之功。’我敝邑用不敢保聚。曰:‘岂其嗣世九年,而弃命废职,其若先君何!君必不然。’恃此以不恐。”齐侯乃还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讲的是齐国的国君孝公带兵攻打鲁国北部边境的故事。

1. 简洁有力:短短八个字,就把时间(夏天)、人物(齐孝公)、事件(攻打)、地点(鲁国北部)交代得一清二楚,没有任何废话。

2. 历史感强:用“伐”这个字,说明这不是小打小闹,而是正式的军事行动,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。

3. 视角独特:用“我”字表明这是鲁国人记录的历史,读起来像在听当事人亲口讲述,比冷冰冰的第三人称更有代入感。

4. 留白艺术:没写战争结果,也没写原因,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,让人好奇后续发展。

这种写法既像新闻标题一样简明扼要,又像故事开头一样引人入胜,是古人记录历史的经典方式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