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南陵,夏后皋之墓地;其北陵,文王之所辟风雨也,必死是间,余收尔骨焉?
冬,晋文公卒。庚辰,将殡于曲沃。出绛,柩有声如牛。卜偃使大夫拜,曰:“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,击之,必大捷焉。”
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:“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,若潜师以来,国可得也。”穆公访诸蹇叔。蹇叔曰:“劳师以袭远,非所闻也。师劳力竭,远主备之,无乃不可乎?师之所为,郑必知之。 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且行千里,其谁不知?”公辞焉。召孟明、 西乞、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。蹇叔哭之曰:“孟子!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。”公使谓之曰:“尔何知!中寿,尔墓之木拱矣!”
蹇叔之子与师,哭而送之,曰:“晋人御师必于崤,崤有二陵焉。 其南陵,夏后皋之墓也;其北陵,文王之所辟风雨也,必死是间,余收尔骨焉!”秦师遂东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话讲的是两个历史人物的葬身之地,用南北两座山陵作对比,暗藏生死无常的意味。
南陵埋着夏朝暴君夏后皋,暗示他生前作恶多端,死后只能孤零零葬在荒山;北陵则是周文王曾避风雨的地方,这位仁德的君王最终在此安息,连山川都庇护他。
最妙的是后半句"必死是间,余收尔骨焉"——说话人冷酷预言对方会死在这两山之间,自己将来只能来收尸。看似平静的叙述里,藏着毛骨悚然的死亡预告。这种不直接说"你必败",而是用"我给你收尸"来暗示结局的手法,比直白的威胁更有冲击力。
整体来看,这句话用地理坐标串联历史典故,把生死荣辱的对比压缩在短短两行字里,既有历史厚重感,又带着宿命般的寒意,展现出古人"以景喻命"的高超表达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