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背残阳上小楼,谁家玉笛韵偏幽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画面感和意境的场景,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:
前半句"独背残阳上小楼"像一幅剪影画:一个人独自背着夕阳的余晖,慢慢走上小楼。这里的"背"字用得巧妙,既说明阳光从背后照来,又暗示人物与夕阳的相对位置,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拖着长长的影子。"残阳"点明是傍晚时分,带着一天将尽的淡淡惆怅。
后半句"谁家玉笛韵偏幽"突然转入听觉描写:不知从哪户人家传来清越的笛声,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幽远动人。"谁家"的疑问让笛声显得意外而惊喜,"玉笛"形容笛声清脆悦耳,"偏幽"则突出在黄昏静谧中笛声穿透人心的效果。
两句结合,形成了多层次的感官体验:视觉上夕阳与小楼构成冷暖对比,听觉上幽远笛声打破黄昏寂静,整体营造出孤寂中带着一丝慰藉的氛围。最妙的是"独背"与"谁家"的呼应,独行的人听到不知来处的笛声,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,让普通的黄昏登楼场景顿时有了诗意。
纳兰性德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