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帘天自高,海水摇空绿。

出自 南北朝 佚名 《西洲曲》

忆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。
单衫杏子红,双鬓鸦雏色。
西洲在何处?两桨桥头渡。
日暮伯劳飞,风吹乌臼树。
树下即门前,门中露翠钿。
开门郎不至,出门采红莲。
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。
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。
置莲怀袖中,莲心彻底红。
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。
鸿飞满西洲,望郎上青楼。
楼高望不见,尽日栏杆头。
栏杆十二曲,垂手明如玉。
卷帘天自高,海水摇空绿。
海水梦悠悠,君愁我亦愁。
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阔的自然画面,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来理解:

1. "卷帘天自高"——
就像清晨拉开窗帘的瞬间:帘子卷起时,无需刻意仰望,天空的自然高度便豁然眼前。这里用"自"字巧妙传递出天空的从容不迫,暗示着人放下遮蔽(帘子)后,才能真切感受天地本身的辽阔。这种高度不是压迫性的,而是让人心灵舒展的旷达感。

2. "海水摇空绿"——
描写海水倒映着天空的景象:"摇"字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,仿佛海水在轻轻晃动时,把天空的蔚蓝揉碎成闪烁的绿光。这里的"空"不是虚无,而是指整个苍穹,海水与天色交融,形成流动的翡翠色,充满动态的韵律美。

整体来看,诗人用最日常的动作(卷帘)切入,却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。短短十个字里藏着三重对比:帘内与帘外的空间转换,地面与高天的垂直距离,以及静态帘幕与动态水光的交织。这种从小物件看到大天地的写法,正是古人"以小见大"的智慧,让读者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自然的震撼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