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风吹野火,暮入飞云殿。

出自 唐代 岑参 《登古邺城》

下马登邺城,城空复何见。
东风吹野火,暮入飞云殿。
城隅南对望陵台,漳水东流不复回。
武帝宫中人去尽,年年春色为谁来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极具动感的画面:东风像野火一样席卷大地,傍晚时分又涌入高耸入云的殿宇。

“东风吹野火”用比喻将无形的风写得鲜活凶猛——春风本应温柔,这里却像野火般肆意蔓延,既展现自然力量的狂放,又暗含生命力的躁动。“暮入飞云殿”则通过空间对比制造张力:野性的风突然闯入象征人类威严的宫殿,“飞云”二字既形容宫殿高耸入云,又暗示风与建筑在暮色中交融的奇幻感。

诗人用短短十个字,把自然与人文、野性与秩序碰撞的瞬间凝固成画面。风从原野到宫殿的流动轨迹,暗含了天地万物不受拘束的共通生机,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与自由。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