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兵列亭堠,拓地弥西东。
天宝十一载,有诏伐西南夷,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,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。道路险艰,往复数万里,盖百王所未通也。十二载四月,至于长安,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,李公效节。适忝斯人之旧,因赋是诗。
圣人赫斯怒,诏伐西南戎。
肃穆庙堂上,深沉节制雄。
遂令感激士,得建非常功。
料死不料敌,顾恩宁顾终。
鼓行天海外,转战蛮夷中。
梯巘近高鸟,穿林经毒虫。
鬼门无归客,北户多南风。
蜂虿隔万里,云雷随九攻。
长驱大浪破,急击群山空。
饷道忽已远,悬军垂欲穷。
精诚动白日,愤薄连苍穹。
野食掘田鼠,晡餐兼僰僮。
收兵列亭堠,拓地弥西东。
临事耻苟免,履危能饬躬。
将星独照耀,边色何溟濛。
泸水夜可涉,交州今始通。
归来长安道,召见甘泉宫。
廉蔺若未死,孙吴知暗同。
相逢论意气,慷慨谢深衷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军队凯旋后安营扎寨、开疆拓土的画面,用两个生动的场景传递出胜利的豪迈与进取精神。
"收兵列亭堠"像电影镜头:战士们结束战斗后,有序地在边防哨所(亭堠)旁驻扎,既展现出纪律严明的军队形象,又暗含保家卫国的责任感。就像现代士兵在边境站岗,给人踏实的安全感。
"拓地弥西东"则像展开的地图:新开拓的疆域不断向东西方向延伸,一个"弥"字让扩张的动感扑面而来。这让人联想到创业者开拓市场时的气势,既有征服自然的魄力,又有延续文明的深远意义。
两句形成巧妙对比:前句"收"是收敛力量,后句"拓"是释放能量,一收一放间展现古代中国"以武止戈,以战促和"的军事智慧。就像现代人拼搏后巩固成果,再向新目标进发,这种进取精神古今相通,读来依然令人振奋。
高适
高适(704—765年),字达夫,一字仲武,渤海蓨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宋城(今河南商丘睢阳)。安东都护高侃之孙,唐代大臣、诗人。曾任刑部侍郎、散骑常侍,封渤海县侯,世称高常侍。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,卒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作为著名边塞诗人,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有文集二十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