杖藜徐步转斜阳。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鹧鸪天·林断山明竹隐墙》
译文我手拄藜杖时时漫步,转瞬已是太阳西落。
注释杖藜:拄着藜杖。藜:一种草本植物,这里指藜木拐杖。
赏析这句诗,描绘了诗人拄杖漫步,在夕阳斜照下缓缓前行的画面,展现了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,富有诗意和美感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画面:一位老者拄着藜木手杖,在夕阳下慢悠悠地散步。
1. 动作的悠闲感
"徐步"(慢慢走)和"转斜阳"(随着夕阳移动)两个动作,传递出完全不着急的状态。就像我们现代人下班后刷手机散步的放松感,但更带着一种与自然节奏同步的从容。
2. 道具的象征意义
"杖藜"(藜茎做的粗糙手杖)不是精致的拐杖,暗示使用者可能是隐士或普通老人,有种返璞归真的味道。这根手杖既是实际支撑,也像他生活态度的标志——简单却足够用。
3. 光影的巧妙运用
"转斜阳"三个字让画面活了起来:人走,影子也跟着走,夕阳的角度也在变。时间流逝变得可见,但丝毫没有"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"的伤感,反而有种"我就这样跟着太阳慢慢溜达"的惬意。
为什么这句诗耐看?
它用最朴实的动作(散步)和最普通的景物(夕阳),捕捉到一种高级的生活哲学:不必追赶什么,不必对抗时间,跟着自然的节奏走,就是最好的状态。现代人焦虑时读这句,会突然被这种"慢"治愈——原来九百年前就有人活明白了。
苏轼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