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霞山裂;沂水陷穴,广数亩。
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,地大震。余适客稷下,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。忽闻有声如雷,自东南来,向西北去。众骇异,不解其故。俄而几案摆簸,酒杯倾覆;屋梁椽柱,错折有声。相顾失色。久之,方知地震,各疾趋出。见楼阁房舍,仆而复起;墙倾屋塌之声,与儿啼女号,喧如鼎沸。
人眩晕不能立,坐地上,随地转侧。河水倾泼丈余,鸡鸣犬吠满城中。逾一时许,始稍定。视街上,则男女裸聚,竞相告语,并忘其未衣也。后闻某处井倾仄,不可汲;某家楼台南北易向;栖霞山裂;沂水陷穴,广数亩。此真非常之奇变也。(倾泼 一作:倾波)
有邑人妇,夜起溲溺,回则狼衔其子。妇急与狼争。狼一缓颊,妇夺儿出;携抱中。狼蹲不去。妇大号。邻人奔集,狼乃去。妇惊定作喜,指天画地,述狼衔儿状,己夺儿状。良久,忽悟一身未着寸缕,乃奔。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,同一情状也。人之惶急无谋,一何可笑!
现代解析
这句话描述了两件自然灾害现象,用最简练的文字传递出震撼的画面感。
前半句"栖霞山裂"仅用四个字就勾勒出山体崩塌的场景——"裂"字像快照一样定格了山石瞬间崩开的动态,让人仿佛听到轰隆巨响,看到尘土飞扬的画面。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:不用形容词堆砌,单靠动词就能让读者脑补出灾难现场。
后半句"沂水陷穴"更神奇,描写河水突然塌陷成坑洞的景象。"广数亩"补充说明坑洞面积之大(相当于几个足球场),但作者不直接写"巨大",而是用具体面积丈量,让读者能直观想象这个天坑的规模。这种白描手法就像现代新闻摄影,不加修饰地记录事实,反而更有冲击力。
古人用12个字完成了一场灾难报道,比现在很多冗长描述更有画面冲击力。这种语言艺术启示我们:真正有力的描写不在于辞藻华丽,而在于精准捕捉关键细节,用动词和数字激活读者的想象力。
蒲松龄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