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月色不改,高贤德常新。

出自 《余处恭少师左相郇公挽辞三首其》

译文出自唐代孟郊《崔从事郧以直隳职》,用于教育人做到品行高洁。月亮虽变成残月,但月色依旧;高尚贤良的人有错便改,其德操便能保持常新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两个简单的画面传递了深刻的道理,像两幅并排的挂画:

左边画的是"残月"——月亮虽然残缺不全,但清冷的光辉依然明亮如初。这是在说:外在环境会变化(月缺月圆),但真正珍贵的东西(月光般的品格)不会因此改变。就像一个人遭遇困境,依然保持本心。

右边画的是"高贤"——品德高尚的人。他们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成不变的标本,而像不断生长的竹子,每天都有新的进步。强调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停滞不前,而是在自我完善中保持鲜活。

两幅画拼在一起,形成了巧妙的对比:月亮的光辉是"不改"的恒定,贤人的品德是"常新"的进化。诗人用自然现象比喻人性,告诉我们:做人既要像月亮般坚守本质,又要像贤人般与时俱进。这种平衡的智慧,正是诗句打动人的地方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