涧底孤松二千尺,殷勤留看岁寒枝。

出自 金朝 元好问 《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》

书来聊得慰怀思,清镜平明见白髭。
明月高楼燕市酒,梅花人日草堂诗。
风光流转何多态,儿女青红又一时。
涧底孤松二千尺,殷勤留看岁寒枝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棵生长在山涧深处的孤松,它高达两千尺(夸张手法,极言其高),在严寒中依然挺拔苍翠。诗人用“殷勤留看”表达对这棵松树顽强生命力的珍视与赞叹,仿佛在叮嘱自己或他人:一定要好好欣赏这棵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松枝。

精髓解析:
1. 孤傲的象征
松树独自生长在幽深的山涧,暗示它远离世俗喧嚣。这种“孤独”不是凄凉,而是遗世独立的清高,像一位隐士坚守着自己的品格。

2. 顽强的生命力
“岁寒枝”指松树在寒冬中不凋零的枝叶。古人认为松柏耐寒的特性象征坚韧,诗人通过松树告诉读者:真正的强者能在逆境中保持本色。

3. 含蓄的情感
表面写看松,实则寄托了诗人的精神追求。他敬佩松树的刚毅,也鼓励自己和他人像松树一样,在人生困境中保持骨气。

魅力所在:
诗人用简练的画面(孤松+寒冬)传递深刻的哲理,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生活中的挑战。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,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,能引发共鸣。

元好问
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