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泛沧江寻古迹,西归紫阁出尘喧。

出自 唐代 刘禹锡 《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》

独游屡忘归,况此隐沦处。
濯发清泠泉,月明不能去。
更怜垂纶叟,静若沙上鹭。
一论白云心,千里沧州趣。
芦中野火尽,浦口秋山曙。
叹息分枝禽,何时更相遇?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文人漫游图,可以拆解为两个充满对比的画面:

前半句"东泛沧江寻古迹"像一部历史探索纪录片——诗人乘船向东漂流在苍茫江面(沧江),不是为了捕鱼赶路,而是特意去寻找水边山野中那些被遗忘的古迹。这里"泛"字用得巧妙,让人联想到小船随波轻晃的悠闲感,而"寻"字则透露出对历史的好奇心,仿佛能看到诗人抚摩残碑时若有所思的样子。

后半句"西归紫阁出尘喧"突然切换成都市逃离vlog——调转方向回到西方,目的地是"紫阁"(可能指道观或隐士居所)。"尘喧"二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世俗的嘈杂,像菜市场的叫卖声、官场的奉承话都被关在门外。一个"出"字既是物理上的离开,也是精神上的解脱,仿佛能听到诗人长舒一口气的声音。

这两句通过"东西"方向对仗,把"追寻历史"和"逃离现实"两种人生追求编织在一起。江水的流动感与山阁的静谧感形成反差,暗喻文人既渴望探索天地,又需要心灵港湾的矛盾心理。最妙的是全程没有直接抒情,但通过"泛""寻""归""出"四个动词,让读者清晰感受到诗人潇洒又略带孤寂的形象。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