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人之言皆曰,盈虚倚伏,去来之不可常。
出自 唐代 柳宗元 《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》
得杨八书,知足下遇火灾,家无余储。仆始闻而骇,中而疑,终乃大喜。盖将吊而更以贺也。道远言略,犹未能究知其状,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,乃吾所以尤贺者也。
足下勤奉养,乐朝夕,惟恬安无事是望也。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,以震骇左右,而脂膏滫瀡之具,或以不给,吾是以始而骇也。凡人之言皆曰,盈虚倚伏,去来之不可常。或将大有为也,乃始厄困震悸,于是有水火之孽,有群小之愠。劳苦变动,而后能光明,古之人皆然。斯道辽阔诞漫,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,是故中而疑也。
以足下读古人书,为文章,善小学,其为多能若是,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,以取显贵者,盖无他焉。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,士之好廉名者,皆畏忌,不敢道足下之善,独自得之心,蓄之衔忍,而不能出诸口。以公道之难明,而世之多嫌也。一出口,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。仆自贞元十五年,见足下之文章,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。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,非特负足下也。及为御史尚书郎,自以幸为天子近臣,得奋其舌,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。然时称道于行列,犹有顾视而窃笑者。仆良恨修己之不亮,素誉之不立,而为世嫌之所加,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。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,凡众之疑虑,举为灰埃。黔其庐,赭其垣,以示其无有。而足下之才能,乃可以显白而不污,其实出矣。是祝融、回禄之相吾子也。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,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。宥而彰之,使夫蓄于心者,咸得开其喙;发策决科者,授子而不栗。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,其可得乎?于兹吾有望于子,是以终乃大喜也。
古者列国有灾,同位者皆相吊。许不吊灾,君子恶之。今吾之所陈若是,有以异乎古,故将吊而更以贺也。颜、曾之养,其为乐也大矣,又何阙焉?
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,极不忘,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。吴二十一武陵来,言足下为《醉赋》及《对问》,大善,可寄一本。仆近亦好作文,与在京城时颇异,思与足下辈言之,桎梏甚固,未可得也。因人南来,致书访死生。不悉。宗元白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话的意思是:人们常说,事物的圆满与亏缺、兴盛与衰败总是相互依存、不断变化的,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。
简单来说,它讲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规律——好与坏、得与失、顺境与逆境,从来不会一直固定不变,而是像跷跷板一样此起彼伏。比如: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走运,也不会永远倒霉;成功之后可能隐藏危机,低谷之后也可能迎来转机。
这句话的魅力在于,它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真相:
1. 辩证思维:提醒我们看问题不能片面,福祸相依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
2. 豁达心态:顺境时不骄傲,逆境时不绝望,因为变化是常态。
3. 现实指导性:鼓励人们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生活,主动适应变化,而不是固执地追求“永远完美”。
举个例子:一个人发财后挥霍无度(盈),可能很快破产(虚);而另一个人遭遇失败(虚)后吸取教训,反而找到新机会(盈)。这就是“盈虚倚伏”的生动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