窣地春袍,嫩色宜相照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新绿的生动画面,用极简的语言传递出清新蓬勃的生机。
"窣地春袍"四个字就勾勒出春草破土而出的动态——"窣"是草芽钻出地面时细微的声响,"春袍"把遍地新草比作大地新换的绿色衣袍,既写出春草的绵密柔软,又暗含大地焕新的意味。后句"嫩色宜相照"中,"嫩色"准确捕捉到初春特有的淡绿色调,这种新鲜脆弱的色彩在阳光下"相照",既写出草色与春光交相辉映的视觉效果,又透露出万物和谐共生的自然韵律。
诗人没有直接抒情,而是通过"春袍""嫩色"这些具象的比喻,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草叶的柔软,闻到泥土的芬芳,这种以物传情的写法,正是古典诗词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的妙处。
梅尧臣
梅尧臣(1002~1060)字圣俞,世称宛陵先生,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。汉族,宣州宣城(今属安徽)人。宣城古称宛陵,世称宛陵先生。初试不第,以荫补河南主簿。50岁后,于皇祐三年(1051)始得宋仁宗召试,赐同进士出身,为太常博士。以欧阳修荐,为国子监直讲,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,故世称“梅直讲”、“梅都官”。曾参与编撰《新唐书》,并为《孙子兵法》作注,所注为孙子十家著(或十一家著)之一。有《宛陵先生集》60卷,有《四部丛刊》影明刊本等。词存二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