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数春笋满林生,柴门密掩断行人。

出自 唐代 杜甫 《咏春笋》

译文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,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。

注释春笋:立春后采挖的笋,以其笋体肥大、洁白如玉、肉质鲜嫩、美味爽口被誉为“菜王”。

赏析此句写春笋满林、春笋繁茂生长的情景,可见诗人的细心看护,流露出一派护竹之意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竹林图景,同时暗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。

前半句"无数春笋满林生"用简单的画面传递出强大的生命力——春雨过后,嫩笋争先恐后破土而出,瞬间让整片竹林变得热闹非凡。这里没有用复杂的修辞,仅用"无数"和"满"两个词就让读者感受到春天势不可挡的爆发力。

后半句"柴门密掩断行人"笔锋一转,用农家常见的柴门紧闭这个生活细节,巧妙制造出两种解读空间:既可以理解为主人刻意保护新生竹笋不受打扰,也暗示着茂密生长的竹林自然形成了天然屏障。这种留白手法让简单的场景有了多层意味。

全句最妙处在于用最朴实的农家景物(春笋、柴门)组合出深远意境:既展现春天野蛮生长的力量,又透露出人类对自然的温柔守护。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,而春笋更是新生希望的化身,这样的意象组合让短短十四个字既接地气又余味无穷。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