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间蛩响临秋急,山里蝉声薄暮悲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山野间的虫鸣与蝉声,通过声音传递出季节的萧瑟和内心的感伤。
我们可以拆解来看:
1. "草间蛩响临秋急"——草丛里的蟋蟀叫声变得急促,暗示秋天将至(蛩就是蟋蟀,它的叫声在古人听来像在催促秋天快来)
2. "山里蝉声薄暮悲"——山中的蝉鸣在黄昏时显得特别悲凉,薄暮的天色更添愁绪
诗人用的都是常见的小动物叫声,但巧妙组合后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:
- 用"急"字让读者仿佛听见蟋蟀密集的"唧唧"声
- 用"悲"字给蝉鸣蒙上情绪色彩
- "临秋"和"薄暮"两个时间点的选择,正是最容易引发人感慨的时刻
这种写法就像用声音当画笔:
✓ 蟋蟀声是"近景特写",急促真切
✓ 蝉鸣是"远景混响",悠长苍凉
✓ 两种声音一近一远、一急一缓,形成立体声效果
普通人读起来会觉得:明明没直接写心情,但听着这些秋虫的叫声,自然就体会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。这正是古诗最高明的地方——用具体的声音画面,唤起每个人记忆中的秋天感受。
王维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,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