鹳雀楼西百尺樯,汀洲云树共茫茫,汉家箫鼓空流水,魏国山河半夕阳。

出自 唐代 李益 《同崔邠登鹳雀楼》

鹳雀楼西百尺樯,汀洲云树共茫茫。
汉家箫鼓空流水,魏国山河半夕阳。
事去千年犹恨速,愁来一日即为长。
风烟并起思归望,远目非春亦自伤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带点苍凉的黄昏江景,我们可以拆解为四个层次来理解:

1. 近景的震撼
"鹳雀楼西百尺樯"就像用广角镜头拍下的特写:河边高耸的鹳雀楼旁,停靠着桅杆比楼还高的船只(百尺樯)。这种夸张的对比让人瞬间感受到河岸的繁忙和建筑的雄伟。

2. 中景的朦胧美
"汀洲云树共茫茫"镜头拉远,沙洲、薄雾和树木在暮色中模糊了边界,像水墨画般晕染开来。这种朦胧感既展现黄河的辽阔,又暗含诗人眺望时的出神状态。

3. 历史的回响
"汉家箫鼓空流水"用声音勾起联想:曾经汉武帝在此祭祀的鼓乐声(箫鼓),如今只剩流水依旧。热闹与寂静的对比,凸显时间对辉煌的消解。

4. 沧桑的定格
"魏国山河半夕阳"把镜头推向更远的群山,夕阳把魏国故地(今山西一带)的山河染成橘红色。"半"字用得巧妙,既写阳光半明半暗的实景,又暗示王朝辉煌已逝去一半。

全诗妙在把空间透视(近→远)和时间纵深(今→古)完美交织,就像用文字拍了一部历史纪录片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黄昏风景,更是诗人站在唐代,回望汉魏时发出的"繁华易逝"的感叹。这种古今交汇的苍茫感,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
李益

李益(约750—约830), 唐代诗人,字君虞,祖籍凉州姑臧(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),后迁河南郑州。大历四年(769)进士,初任郑县尉,久不得升迁,建中四年(783)登书判拔萃科。因仕途失意,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。以边塞诗作名世,擅长绝句,尤其工于七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