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出寒山外,江流宿雾中。

出自 唐代 杜甫 《客亭》

秋窗犹曙色,落木更天风。
日出寒山外,江流宿雾中。
圣朝无弃物,老病已成翁。
多少残生事,飘零任转蓬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江边的宁静画面,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悠远的意境。

"日出寒山外"像一幅剪影:太阳从青灰色的山背后缓缓升起,山色还带着夜间的寒意,阳光却已为天空染上暖色。一个"外"字让画面有了纵深感,仿佛能看到山后光芒一点点晕染开来的动态过程。

"江流宿雾中"则捕捉了江面晨雾未散的朦胧美。江水在流动,但雾气像一层轻纱笼罩着水面,既显出江的静谧,又暗含水流不息的生机。"宿"字巧妙点出这是昨夜残留的雾气,让人联想到昼夜交替的自然韵律。

两句诗通过"山—日—江—雾"四个元素的组合,形成上下远近的空间层次:高处是山与朝阳,低处是江与雾气,既有寒山冷雾的清淡,又有日出江流的温度。诗人没有直接抒情,但通过这种光影交织、虚实相生的画面,自然传递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,以及面对晨景时那份宁静开阔的心境。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