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上别愁君未见,归来欲断无肠。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临江仙·送王缄》

译文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,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。

注释别愁:离别的悲愁。

赏析此句切入送别的词旨,词人将国忧、乡思、家恨,统统融进了“别愁”之中,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,已到愁肠断尽的地步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离别愁绪,用极简的文字勾勒出情感的两个极端状态:

1. 离别时的隐忍
"坐上别愁君未见"像电影特写:两人同坐却各自沉默,一方将不舍藏在心底("君未见")。这种"表面平静,内心翻涌"的对比,让人联想到现代人送别时强颜欢笑的场景,比嚎啕大哭更显无奈。

2. 归来后的崩溃
"欲断无肠"用夸张的比喻:愁绪太浓烈,仿佛连承受痛苦的"肠子"都被消磨殆尽。就像现代人经历重大打击后"哭到虚脱"的状态,古人用身体器官的"消失"来具象化这种精神绝望。

全诗最妙的是情感递进结构:从离别时克制的愁(蓄力)→ 独处时彻底崩溃(释放),形成情感张力。就像今天发微信"我没事",转头躲进被窝痛哭——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表达方式,正是其打动人心之处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