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丰三年授太和发汴京作。
现代解析
这句“元丰三年授太和发汴京作”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来理解:
1. 时间背景(元丰三年)
这是宋神宗时期的年号,相当于公元1080年。就像我们现在说“2023年”一样,古人用皇帝的年号记录时间,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具体朝代。
2. 事件核心(授太和发汴京)
“授”是任命官职,“太和”是江西太和县(今泰和县),“汴京”是北宋首都开封。连起来是说:作者被派到太和县当官,从首都开封出发。简单说就是“接到调令,离开京城去地方工作”。
3. 隐藏的文人情怀
“作”字透露这是出发时写的诗或文章。古代文人每到人生重要节点(比如调职、远行)都会用文字记录心情,可能是对前途的期待,也可能是离别的惆怅。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记录重要时刻。
魅力所在:短短12个字像浓缩的“工作调令日记”,既有具体时间地点,又暗含作者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。读者能联想到一个宋代官员带着文书行李,告别京城繁华,乘船骑马奔赴远方的画面,平淡文字背后是鲜活的历史场景。
黄庭坚
黄庭坚(1045.8.9-1105.5.24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