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临别有云:衔恨愿为天上月,年年犹得向郎圆。
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《沁园春·丁巳重阳前》
丁巳重阳前三日,梦亡妇淡妆素服,执手哽咽。语多不复能记。但临别有云:“衔恨愿为天上月,年年犹得向郎圆”。妇素未工诗,不知何以得此也。觉后感赋长调:
瞬息浮生,薄命如斯,低徊怎忘?记绣榻闲时,并吹红雨,雕阑曲处,同倚斜阳。梦好难留,诗残莫续,赢得更深哭一场。遗容在,只灵飙一转,未许端详。
重寻碧落茫茫,料短发,朝来定有霜。便人间天上,尘缘未断,春花秋叶,触绪还伤。欲结绸缪,翻惊摇落,减尽荀衣昨日香。真无奈,倩声声邻笛,谱出回肠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用非常浪漫的比喻,表达了分离时深沉的爱与遗憾。
诗人把"恨"(遗憾)比作天上的月亮,看似矛盾却格外动人——月亮本是美好的象征,这里却说"衔恨",就像把不舍的情绪嚼碎了含在嘴里。最妙的是后一句:虽然现实中不能团圆,但愿化作月亮,至少每年都能圆满地出现在你面前一次。
这种表达有三重巧妙:
1. 把抽象的感情具象化:看不见的思念变成了抬头就能见的月亮;
2. 遗憾中藏着希望:明知无法相守,却用"年年圆"给自己留个念想;
3. 超越现实的浪漫:现实中做不到的事,通过想象让爱在天地间永恒。
就像现代人说"愿做你窗边的风铃,至少风起时你能想起我",古人用月亮写出了更辽阔的温柔。
纳兰性德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