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质自森森,孤高几百寻。

出自 宋代 王安石 《孤桐》

天质自森森,孤高几百寻。
凌霄不屈己,得地本虚心。
岁老根弥壮,阳骄叶更阴。
明时思解愠,愿斫五弦琴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大树比喻人的品格,传递了两个核心思想:

1. "天质自森森"——说这棵树天生就长得茂盛挺拔,就像有些人骨子里自带高贵正直的气质,不需要刻意伪装。这种优秀是自然流露的,如同松柏天生就比灌木长得高大。

2. "孤高几百寻"——"寻"是古代长度单位,这里用夸张手法说树高达几百丈(实际不可能这么高),强调两种特质:
- "孤":敢于特立独行,不随波逐流
- "高":精神境界远超常人,就像鹤立鸡群

最妙的是把"孤独"这个常被认为消极的状态,转化成了褒义词——正因为与众不同,才显得珍贵。就像现在社会里,能坚持原则不盲目合群的人,反而更受尊敬。

整句诗把抽象的人格魅力,用肉眼可见的大树形象展现出来,让读者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令人仰望的精神高度。

王安石
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