亭亭蜡泪香珠残,暗露晓风罗幕寒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细腻而略带哀愁的晨间画面:
1. "亭亭蜡泪香珠残"
用蜡烛燃烧后凝固的蜡油(像泪珠一样挂着)比喻香炉里将尽的香灰,暗示夜晚已尽。蜡烛和香都是夜间常用的物品,这里用它们的残余状态悄悄告诉读者:天快亮了,但夜晚的温存还未完全消散。
2. "暗露晓风罗幕寒"
清晨的露水悄悄凝结("暗露"),微凉的风("晓风")吹动丝绸帐幔("罗幕"),带来一丝寒意。这里用触觉的温度变化暗示时间推移——从温暖的夜晚到清冷的黎明。
精髓在于:
诗人没有直接写"天亮了",而是通过闺房内外的细节变化——蜡烛将尽、香气残留、晨风透帘——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昼夜交替的微妙时刻。这种写法既含蓄又生动,就像用特写镜头拍下了黎明前最私密的瞬间,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残香,感受到帐幔的凉意。
魅力在于:
寻常的生活场景(点蜡烛、烧香、挂帐子)被赋予了诗意,通过"蜡泪""香珠"等精巧比喻,把静止的物品写得像有感情一般。尤其是"亭亭"二字,让人联想到女子伫立的身影,使整个画面顿时有了人的温度。
温庭筠
温庭筠(约812—866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所以也有“温八叉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诗,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,内容多写闺情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存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》及《金奁集》。